205万!海尔消金收到最大罚单

发布时间:139 阅读次数:139

  责任人因机构经营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管控等多环节漏洞,同步受到警告、罚款、取消任职资格等监管措施。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海尔消费金融的违法违规行为涵盖三大类:一是营销宣传夸大误导、催收行为不当、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还通过“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二是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涉嫌资产质量数据造假;三是违规办理同业业务。

  就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对海尔消费金融合计罚款205万元,其中就第一类违规行为罚款105万元,第二类违规行为罚款50万元,第三类违规行为罚款50万元。

  个人责任链方面,消费生态链群高级经理高翔、贷后管理部高级经理胡雨森因第一类违规行为被警告;董事兼总经理黄应华则因贷款五级分类造假被警告并罚款20万元,又因同业违规被取消任职资格2年;财务部负责人郭涛同样因对两类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且因同业违规加罚10万元;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郭镇德、信息技术部总监吴文辉,则因贷款五级分类造假被警告。

  针对上述处罚,海尔消费金融回应称:“该处罚针对的是2021年以前的检查内容,公司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处罚并已完成整改。后续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7月4日披露的公示表,海尔消费金融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处于罚款25万元。

  一月内两次被罚且涉及到财务部、风险管理部、信息技术部等多个关键部门,可见海尔消费金融合规风险重视不足,内部问责机制失效。

  当然,海尔消费金融的合规问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消费金融行业“规模冲动”与“风险管控”失衡的缩影。

  简单回顾海尔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其成立于2014年12月,是中国首家由产业背景驱动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为20.9亿元,其中海尔集团持股49%,红星美凯龙持股25%,逸荣投资持股16%,天同赛伯持股10%。

  2016年12月,黄应华获任董事兼总经理,直至2023年2月离职,其在任期内海尔消费金融实现了规模的稳步增长。

  资产规模上,2016年末海尔消金总资产仅24.8亿元,2018年迅速跃升至118.3亿元,两年增幅超380%;虽2019年至2020年受行业监管与市场竞争影响小幅回落——2019年102.9亿元、2020年101.7亿元,但2021年重拾增长,突破至155.8亿元,2022年末突破200亿关口至211.3亿元。

  营收层面,2018年营业收入10.5亿元,2019年增至13.9亿元,同比增长32%,2020年至2021年受疫情及行业环境冲击连续下滑——2020年11.8亿元、2021年10.9亿元,2022年则大幅反弹至17.1亿元,同比增长57%,创任期内新高。

  净利润表现更突出,2016年仅0.2亿元,2018年增至1.7亿元,同比增长740%,2019年续增22%至2.1亿元;2020年受外部冲击回落44%至1.1亿元后,2021年回升73%至2亿元,2022年再增39%至2.7亿元。

  2023年、2024年,海尔消费金融虽高管动荡,但凭借着表外业务的规模扩张,仍实现了稳步增长。

  截至2024年年末,海尔消费金融表外联合贷、助贷业务规模达到64.49亿元,同比增长108.75%,这为其带来了4.69亿元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66.31%,其中联合贷手续费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56.77%,会员服务收入则由2023年的0增至5348.83万元。

  如此虽优化了海尔消费金融的盈利结构,但其合作方资质的参差不齐,也带来了用户投诉激增、服务体验恶化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经理人网注意到,截至2025年7月29日,海尔消费金融在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有13355起投诉,近30天内就新增273条,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查阅可见,投诉内容涉及暴力催收、侵犯隐私、息费混乱、高利贷等诸多问题。

  例如,消费者投诉称,个人并未失联但海尔消费金融却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联系其父母及村委会,甚至编造恐吓性言辞;亦有消费者投诉称,申请500元小额贷款时被毫无提示地被强制开通会员,致其每月需额外支付89元的会员费用,而联系客服取消和退款却被层层推诿和长时间拖延。

  除此之外,多份司法判决文件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曾存在通过“罚息上浮50%”的条款将实际年化利率提升到了36%。

  如,(2025)晋0727民初182号裁判文书显示,2022年7月17日,原告(海尔消费金融)与被告签订一份《个人借款合同》,该合同约定:原告向被告出借借款21800元,贷款期限为9期,还款日为自贷款发放之日的次月起每月对应日。贷款利率为年利率24%,罚息利率为贷款利率上浮50%,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

  法院认为,原告作为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借款利率、罚息之和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24%,而海尔消费金融在24%的基础年利率上浮50%,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6%,已明显超出合理利率范围,涉嫌变相高利贷。

  提到司法案件,经理人网在查阅过程中发现,海尔消费金融经营中依赖于司法诉讼处置不良资产,其2024年推出“调解+司法确认”线上流程,意图通过流程标准化和无纸化作业处置借款纠纷,截至当前涉及的司法案件已达9.92万件,其中98.93%由其作为原告发起。

  此举虽加快了纠纷的处置速度,进而降低表内不良率,2024年海尔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降至2.15%,但是某种程度上却掩盖了真实风险水平,或许这也是海尔消费金融为何篡改贷款风险分类的原因。